查看原文
其他

从1600到1949:现代中国是怎样形成的?

先知书店 近现代史论 2023-06-14



如果问,古老的中华帝国何时形成,毫无争议的答案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。但要问“现代中国”从何时开始形成?不同叙事逻辑的史学家,至少会有三个答案:

 

1840年——基于现代化、全球化的叙事。

1911年——基于制度变革的叙事。

1919或1921年——基于革命和意识形态的叙事。

 

然而,有一本书,却将现代中国的形成时间,追溯并定格到了1600年,也就是满清的崛起——这不是“考据派”的新发现,也不是民间史学家的惊人之语,而是美国历史学家李怀庆刚出版的一部严肃史学作品,书名就叫《现代中国的形成:1600-1949》,本书也可看作李怀庆10年前《重构近代中国》一书的续篇。

 

到这里,自然会出现四个最直接的问题:“现代中国的形成”,这一话题到底有何价值?李怀庆的分析框架和结论能否立得住?这本书对历史有何解释力,对未来又能提供那些镜鉴?四个问题,却可以一口气说清:

 

研究“现代中国的形成”,同时关乎社会转型和合法性问题。现代国家有四个构成要素,分别为领土、人口、政府、主权。然而,绝大部分的历史书,都是聚焦于政府视角,并串联其他要素,以“宪治”或“现代化”作为衡量尺度。


但李怀庆在《现代中国的形成》中,却从更宽广的角度,把从满清到晚清、从晚清到民国,再到1949不同的政权变革,置于由族群、疆域、主权等共同构成的“现代中国的形成”这一宏大历史视野中加以理解。

 

然而,决绝地弃用最常见的历史叙事,却要贯通长达近四个世纪、几大看似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,自然不是一件易事。对此,李怀庆搭建了自己独特的分析框架:以地缘战略、财政构造、政治认同三大关键变量,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贯穿全书。


一本史学作品的好坏优劣,有多个考量维度,但借助书中的观点和分析框架,对已知的史实能否产生新的解释力,对现实和未来有无新的洞察,是两个关键指标。读李怀印《现代中国的形成:1600-1949》,可以解释或重新理解如下问题:

 

● 同为疆域辽阔的帝国,为何“西亚病夫”的奥斯曼帝国历经6个世纪的经营,但遭遇一场战争后便分崩离析,而被讥讽为“东亚病夫”,边疆领土面积巨大,且多由少数民族组成的中华帝国,从1600年开始,虽遭遇无数场内外战争,却屹立不倒?

 

● 在传统的认知中,满清是中国历史上异族统治时间最长的专制、腐朽王朝,晚清更是丧权辱国的存在,然而,无法忽略的事实是:满清的地缘战略,以及囊入版图的疆域面积,被全部继承。如何评估满清的历史遗产,是如何理解现代中国始终无法绕开的命题。

 

● 从1600到1949,一方面社会制度转型频频受挫,但另一方面,政权更替频仍,但却都相对成功地化解了地缘疆域危机、财政困局和政治认同等关键问题。这一成一败,既塑造了现代之中国,却也构成了“中国特殊性”这一绕不开的事实判断。我们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洞察力,与是否承认,以及如何理解这一“特殊性”直接相关。


……

 

好书知时节,但时节更会成全好书。近日,在民族、疆域、政治认同等方面,历史渊源极深的俄、乌两国之间爆发的热战,有朋友自然而然地用本书的框架与观点做分析、评判,甚至做中外比较,竟毫无生搬硬套之嫌。

 

不过,本书之所以刚刚发行一周,各大平台就售罄、断货,主要原因应该还是书本身的品质使然。先知书店目前尚有少量库存,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。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